喷雾热解技术在电池正极或前驱体材料制备中应用介绍
喷雾热解技术在电池正极或前驱体材料制备中应用介绍
喷雾热解技术(Spray Pyrolysis, SP)在锂电池正极及前驱体材料制备中的应用已形成“实验室—中试—万吨级”完整链条,其核心优势是“一步连续、无废水、形貌可控、组分均匀”。以下按“材料类别—工艺特征—性能优势—产业现状”四个维度系统介绍:
一、适用材料类别
体系 | 代表产品 | 技术路线 |
---|---|---|
三元层状氧化物 | NCM(LiNi₁₋ₓ₋ᵧCoₓMnᵧO₂)、NCA(LiNi₀.₈Co₀.₁₅Al₀.₀₅O₂) | 硝酸盐/醋酸盐溶液→喷雾热解→800–900 ℃炉内分解→球形氧化物前驱体→与LiOH混合煅烧 |
富锂锰基 | xLi₂MnO₃·(1-x)LiMO₂ (M=Ni,Co,Mn) | 同三元,只需在溶液中加入过量Li源,一步完成Li/Mn共沉淀+晶格预嵌 |
尖晶石5 V | LiNi₀.₅Mn₁.₅O₄、LiCoMnO₄ | 采用乙酰丙酮盐-乙醇溶液,喷雾热解后直接获得<1 µm单晶颗粒,无需球磨 |
磷酸铁锂 | LiFePO₄/C | 前驱体溶液含Li⁺、Fe²⁺、PO₄³⁻及葡萄糖,喷雾热解得到Li₃PO₄-Fe₃(PO₄)₂微球,再经600 ℃还原碳化,碳包覆一次完成 |
钠电层状氧化物 | NaNi₁/₃Fe₁/₃Mn₁/₃O₂ | 采用NaNO₃-Ni-Fe-Mn 混合溶液,喷雾热解温度降至500–600 ℃,避免Na挥发 |
二、工艺特征
-
前驱体溶液
浓度150–250 g L⁻¹,可含酒精、PVP、柠檬酸等降低表面张力,抑制“中空球” -
雾化方式
-
二流体气动:粒径5–30 µm,适合>20 kg h⁻¹量产
-
超声雾化:粒径1–5 µm,适合实验室微量(0.5 kg h⁻¹)
-
离心雾化:粒径10–50 µm,适合高粘度浆料
-
-
热解历程(五段温区)
① 蒸发区50–400 ℃→② 沉淀区300–600 ℃→③ 干燥区450–550 ℃→④ 热解/固相区600–800 ℃→⑤ 煅烧区700–1000 ℃ -
气固收集
旋风+烧结金属滤筒+水冷刮板三级收料,收率≥98%;尾气含NO₂/CO₂/Cl₂,经碱洗+活性炭吸附后达标排放。
德国某公司试点线利用喷雾热解一步获得高镍 NCA 前驱体,再混锂煅烧,0.1C 放电容量≥225 mAh g⁻¹,循环 1000 次保持率>90%。
喷雾热解技术凭借“一步连续、无废水、形貌/组分双可控”的突出优势,已成为三元、富锂、尖晶石、磷酸铁锂及钠电正极前驱体的重要制备路线;随着前驱体浓度提升、五段温控、尾气净化等关键技术的突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