箱式气氛炉两种典型进出气方式的设计对比
箱式气氛炉两种典型进出气方式的设计对比
项目 | 顶部进气-底部出气(下行式) | 顶部进气-顶部出气(上行式) |
---|---|---|
示意图特点 | 气体从炉膛顶部进入,自上而下穿过工作区后从炉底排出 | 气体从炉膛顶部进入,未穿过工作区即从顶部(或后上部)排出 |
设计初衷 |
1. 利用气体密度差(热气体上浮)形成自上而下的“活塞流”,把炉内空气或杂质彻底“推”出去; |
1. 结构简单,只需在同一端布置接口,管路短、焊接少; |
流场效果 | 形成单向置换流,死角少;氧含量可较快降至<10 ppm。 | 易在炉膛下部产生回流和死区;需要更长时间或更大流量才能降到同等氧含量。 |
温度均匀性 | 冷的新鲜气体先经过工件,可能造成顶部区域温度略低,需要额外均温措施(底部辅助加热或搅拌)。 | 气体先被顶部辐射热预热,再向下弥散,温场相对均匀。 |
颗粒/挥发物排除 | 颗粒受重力与气流同向,易随气流向下排出,不易沉积。 | 颗粒需克服重力向上移动,易在底部沉积,需定期清理。 |
|
|
|
|
|
|
|
|
|
结论建议
-
对氧含量要求严苛、工件易氧化或需定向冷却的场合,优先选“顶部进气-底部出气”。
-
对结构简单、成本低、维护方便且氧含量要求中等的常规热处理,可选“顶部进气-顶部出气”。
-
无论哪种方式,都应在炉顶安装微压表(0–0.02 MPa)并在底部或顶部设置安全泄压阀,保证炉膛始终处于微正压
箱式气氛炉的进气/出气孔设计需兼顾“气流均匀、排氧高效、安全可控”三大目标。综合主流厂商的成熟方案与实验室操作规程,可把设计要点归纳如下,可直接作为图纸或技术协议的条款使用。
一、总体思路
-
先排氧、后控压:先用大流量惰性气体“扫膛”排空气,再关小出气维持 0.005-0.02 MPa 微正压,防止外部空气渗入。
-
上进下出或下进上出:气体密度差异大时(H₂、Ar),优先低密度气体上进;密度接近或重气体(N₂),可采用底部进、顶部出,保证置换充分。
-
一进多出或多进一出:炉膛≥50 L 时,建议多路进气(2-3 组对称布置)+ 单点集中排气,避免死角。
二、孔位与管路布置
-
进气口
• 数量:常规 1-3 个,由针阀或质量流量控制器(MFC)独立调节;高温炉(≥1500 °C)推荐 2 组,一组预混,一组补偿。
• 位置:炉膛后壁下方 1/3 高度,距炉门≥150 mm;多路进气时采用“梳形”母管+小支管向两侧均匀送气。
• 管径:DN6-DN10(1/4″-3/8″),壁厚≥1.5 mm,材质 316L 或 Inconel;内衬陶瓷套管防止高温氧化。
• 接头:进炉端为 Swagelok VCR 或 KF16 真空快卸,便于拆装。 -
出气口
• 数量:1-2 个,主排气口设在炉顶中央或前墙上方;副排气口(安全泄压)可设在炉顶偏后位置,连接爆破片或弹簧式背压阀(开启压力 0.03 MPa)。
• 管径:≥DN15(1/2″),减少排气阻力;弯头采用大 R 弯或 L 型转弯,避免直接吹向样品。
• 阀门:主排气口用针阀/球阀 + 手动/电动陶瓷插板阀;副排气口用弹簧背压阀,确保超压自动泄放。
• 排气延伸:尾端接油雾过滤器 + 阻火器(氢气炉必备),再通室外或尾气处理。
三、流量与压控
-
流量计:进气标配浮子流量计(0.2-5 L·min⁻¹)或 MFC(精度 ±1%FS),触摸屏按段设定流量。
-
压力监测:炉体背部预留 KF16 测压口,安装 0-0.1 MPa 绝压传感器,信号接入 PLC;超压声光报警并切断加热。
-
快速降温旁路:进气-排气之间加旁路电磁阀,全开时实现 ≥5 °C min⁻¹ 强制冷却。
四、安全细节
• 所有阀门手柄/执行器远离炉体高温区,必要时加延长杆或水冷支架。
• 进出气口与炉壳间采用石墨/陶瓷纤维垫片+金属压环,耐受 10⁴ 次热循环不漏。
• 氢气工况:进气口前加阻火器,排气口后加自动点火装置,确保废氢及时燃烧。
• 快插接头处贴流向箭头及气体标签,防止误接。
五、典型尺寸速查表(经验值)
炉膛容积 (L) | 进气口数量×孔径 | 主排气口孔径 | 建议总流量 (L·min⁻¹) | 备注 |
---|---|---|---|---|
8-15 | 1×DN6 | DN10 | 2-5 | 单路即可 |
15-50 | 2×DN8 | DN15 | 5-10 | 对称布置 |
50-125 | 3×DN10 | DN20 | 10-20 | 需副排气口 |
按上述参数设计,可满足 1200-1700 °C 箱式气氛炉在 Ar、N₂、H₂、混合气等多种工况下的安全、高效运行。